唐巧的博客

极致性价比 - 读《小米创业思考》

字数统计: 2.1k阅读时长: 7 min
2024/12/22

其实我以前一直不理解雷军。

原因一是我在猿辅导工作,我们做的产品都是追求创新和高品质。因为成本不低,所以我们的产品定价不那么便宜。像我们公司的学练机、月子中心、咖啡、月龄盒,以及我负责的斑马玩教具,说实话定价在行业都是比较高的。

原因二是我比较欣赏的人,不管是公司内部的同事,还是公司外部的一些人,都对 “性价比” 这个词表现出不喜欢。这种不喜欢主要是站在商业角度,这种模式做起来太辛苦,太容易失败。

原因三是我自己曾负责过一款基于微信传播的英语学习产品。在这个产品失败前,我们尝试过极致的低价,但是最后并没有带来同等回报的增长,所以我知道,低价并不好做。

最近读了根据雷军口述整理出来的《小米创业思考》,终于有那么一点点理解雷军要做什么了。

以下是一些感悟。

雷军的 “极致性价比” 逻辑

雷军的 “极致性价比” 的想法来自 Costco,他在采访中说,一个在中国国内卖几千块钱的新秀丽的行李箱,在 Costco 只需要几百块钱。同时,雷军是一个有比较多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他希望在互联网时代,大家可以用厚道的价格买到极致体验的东西,于是,小米成了他这个理想的实践地。

企业的存在,首先是因为有社会价值,即用户需求。首先因为用户需要某种服务,才会有相应的企业存在。在用户需求的基础下,企业才会有自己的经营使命和战略,战略应该围绕着自己的社会价值,去更好地满足自己的社会价值,这样的企业才能活得更久。

小米运用 “极致性价比” 逻辑,选择了一个极度差异化的经营模式,这种模式下:

  • 小米的产品具备独特的价值:性价比高。
  • 小米的产品总成本领先:因为量大。
  • 小米的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因为这种模式太难生存了。

所以,小米其实是选了一条几乎没有人,也几乎没有人走成功的路。

所以,了解完小米的逻辑之后,我理解了雷军。其实常见的经营模式雷军都知道,也都理解,但是雷军就是想走一条不一样的路。同时他也认为这条路虽然难,但是对于开创者的回报巨大。

小米如何完成 “不可能三角”

小米这种模式,需要同时做到三点:产品好、价格低,以及要有合理的利润(也就是股东回报),雷军称之为 “不可能三角”。那他是如何完成的呢?

  • 产品好。雷军要求团队只做高端和创新的产品,即便是做充电宝,也是将原本用在笔记本电脑上的铝外壳做到了充电宝中。除了产品好外,小米在打造新品时,首先考量的第一要素是,产品是否具备“明天属性”。“明天属性”是指代表先进趋势的体验,而且这种体验是用户一旦用过就不想放手的。比如用户一旦用了智能手机,就再也不想用非智能手机了。

  • 价格低。雷军相信厚道的定价会带来规模效应,所以,他的很多产品是贴着成本价来定的。首款小米手机,成本 2000 块,他就定价 1999。这充分诠释了他对于价格的理解。

  • 合理利润。这么低的价格还能有利润吗?只有向制造环节要规模效应和生产效率,同时向流通环节要效率。

在合理利润这个点上,雷军做了很多事情。比如在制造环节:

  • 他们投资机械臂算法的公司,希望将机械臂的价格打下来,这样就可以在生产中尽可能使用机械臂。
  • 他们将生产线做改造,将不同产线的差异装配点模块化,使得换线成本显著降低。

在向流程环节要效率这个点上,雷军遇到了很大的挑战,没有线下的渠道愿意与他合作。于是在初期,他只能和自己的售后合作伙伴来合作开店,最终把线下渠道的成本压到了 10% 左右。而传统的渠道,成本是 20% 左右。

但是,即使到了现在,小米在合理利润这个点上,也没有完全通过市场检验。在手机端,小米因为有大量应用市场广告和 App 预装等服务性收费,才使得他有足够的利润。但是在硬件端,不是每款硬件都可以靠服务收费的,比如大部分小米生态链产品就不太需要服务,小米还需要在未来回答这些问题。

小米如何做第一辆车

小米切入造车行业,刚开始下属的提案有很多创新。雷军觉得不好,他觉得大公司做新业务的三个大坑:认知错位、惯性思维、偶像包袱。总觉得自己牛逼,做新业务要干件大事,但是自己在新领域很可能就是一个小学生,有很多该交的学费都还没交。

所以,雷军要求团队 “先确保做一款好车,一款能够与当下同级所有产品比拼的好车,在确保这个目标的基础上,再考虑颠覆的部分。”

当目标变成 “一款好车” 时,颠覆不颠覆就不那么重要了,什么东西好拿过来借鉴就好了。于是,小米的第一款车显得很熟悉,很多保时捷上的设计被借鉴来了,大家也被一款好的设计所吸引。

虽然入局晚了几年,但小米汽车还是获得了一个梦幻开局。

终局思维

雷军在书中提到了消费电子行业的规律:当 15-20 年后行业进入成熟期,全球前 5 的品牌必将手握 80% 以上的份额。也就是说,只有最终进入全球行业前 5,做到年出货 1000 万台以上才有意义。

雷军在进入这个行业的最初,就想好了 20 年后的终局。这种终局思维才让他能够做长期主义的事情,包括投入三电等基础能力的研发,包括为造车留够足够的资金,也包括他自己的 All in 行为。

小米曾经犯的错误

芒格说:如果你知道自己可能死在哪里,就永远不要去那个地方。雷军在书中提了很多小米犯的错误,这些错误让我记忆犹新。以下是一些记录:

性价比应该作用在用户价值上

小米早期连 SIM 卡的卡针都要用 10 倍于同行的材质和工艺,这事后来被雷军叫停了。雷军认为,所有的产品体验成本,应该用在用户价值上,如果用户用不到,就是自嗨。SIM 卡的卡针大部分用户只会用一次,这个卡针上就没必要用 10 倍于同行的成本。

在消费品行业,一些产品包装也会有同样的问题。如果消费者收到的产品过度包装,消费者就会认为 “羊毛出在羊身上”,这反倒是一种浪费。

品牌

雷军认为,自己在红米品牌上犯了错,以及之前用了很多 X 米的生态链品牌都是不对的,这些品牌模糊了小米品牌。所以,后来红米改名成为了 Redmi。

小米品牌,最终只用在了非常核心的产品上,包括:手机、电视、路由、音箱、笔记本电脑,以及后来做的汽车。

以上。

CATALOG
  1. 1. 雷军的 “极致性价比” 逻辑
  2. 2. 小米如何完成 “不可能三角”
  3. 3. 小米如何做第一辆车
  4. 4. 终局思维
  5. 5. 小米曾经犯的错误
    1. 5.1. 性价比应该作用在用户价值上
    2. 5.2. 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