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巧的博客

腾讯爸爸的历史 - 读《腾讯传》

字数统计: 2.2k阅读时长: 7 min
2018/03/18

我是 98 年左右开始接触电脑的,那个时候互联网刚刚兴趣,电脑还不普及,上网费也很贵,大家都只能去网吧上网。而上网能够做的事情也非常有限,除了逛几个网页之外,就只能聊天了。而打开 QQ(当时还做 OICQ),正是那个时候每个网民上网后做的第一件事情。

谁也没想到,这个小小的企鹅,在 10 多年之后成为中国互联网的霸主。我所在的猿辅导公司,也接受了它的投资,叫他「腾讯爸爸」一点也不为过。相比于阿里,我对腾讯的故事要熟悉得多,毕竟是从小用到大的产品。不过在吴晓波的笔下,腾讯成长的故事读起来更加引人入胜,最近,我就读完了这本《腾讯传》,给大家分享一下读书感受。

我接下来会先分享一下腾讯的历史,然后说说感想。

历史

诞生和发展

89 年,马化腾高考。93 年~98 年,他在寻呼机公司工作。98 年开始创业。当时创业的 5 位合伙人是:马化腾,张志东,陈一丹,许晨晔,曾李青。而 OICQ 本来是他们打算拿来竞标的产品,但是竞标失败,大家激烈讨论之后,马化腾还是决定要做。虽然不知道怎么挣钱,但是马化腾还是打算「养」这个产品。

一开始,OICQ 就在产品和技术上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比如它很早就支持了在云端同步联系人名单,这在当时大家都在网吧上网的年代,属于巨大的竞争力。因为别的软件的联系人还保存在网吧电脑本地,换一台电脑联系人就没了。

又比如它的体积只有 220K,在当时的网速下,只需要 5 分钟下载。220K 在现在的网络可能只需要 1 秒钟的下载时间,但是在 10 多年前,这又是一个极大的竞争力。

应该说,OICQ 的成功就是靠实力,它打败了当时各种别的聊天软件,成为最受欢迎的聊天工具。这从数据上就可以看出来,到了 99 年 11 月,OICQ 注册用户突破了 100 万,这在当时网络还不发达的时代,已经相当夸张了。

也此同时,由于不挣钱,到了 99 年 11 月,当时腾讯公司账上只有 1 万元现金了,几个创始人一合计,想了两个办法:

  • 增加股本,从 50 万增加到 100 万。创始人大家一起投钱。
  • 创始人月薪减半。

接着又过了半年,他们终于拿到了 IDG 和盈科共投入 220 万美元。IDG 当时问马化腾怎么挣钱,他老实地说:不知道。这一点和当时马云回答倒是一样的真诚和老实。

腾讯是幸运的,2000 年 4 月,他们刚刚拿到了 IDG 和盈科的钱,就迎来了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如果时间再晚几个月,他们肯定就融不到钱了。

一年之后,腾讯遇到了真正看到它价值的金主:MIH。当时,南非 MIH 的中国业务副总裁王大为找到腾讯,为其估值 6000 万美元。而在这一之前,腾讯的估值才 550 万美元。IDG 一年时间就获得了 11 倍的投资回报!在这一点上,也能看出 IDG 和盈科并不特别看好腾讯,这次融资,盈科将股份全部卖出,IDG 则卖出 12.8%。最终 MIH 占股 32.8%。

赢利和上市

腾讯一直在苦苦的寻求商业化的尝试,比如在 2001 年,它的商业化尝试就包括:

  • 广告。结果不理想,广告主怀疑 QQ 年轻用户的消费能力,所以广告卖不出去。
  • 会员。结果收入非常少,月收入 2 ~ 3 万。
  • 企业 IM 服务。很失败。
  • QQ 号注册收费。被用户骂得很惨,并且竞争对手给了很大压力。

不过,移动梦网项目还是给当时广大的互联网公司一线生机,包括腾讯在内的不少公司都挣到了钱。2001 年 6 月,腾讯公司因为移动梦网业务首度盈利。但是,这块业务其实非常依赖于运营商。所以大家都在找别的商业化的方案。

2003 年,腾讯终于探索到一个成功的商业化方案:QQ 秀。QQ 秀在上线的前半年,营收就达到了 2500 万。2003 年底,腾讯又引入红钻特权,10 元包月,每月收入很快突破了千万。

MIH 在投资之后,又持续增资,到了 2003 年 8 月,腾讯赎回 IDG 剩余股份和少量 MIH 股份。到上市前,腾讯创始团队占股 50%,MIH 占股 50% 。

2004 年 6 月,腾讯上市。筹集资金 14 亿港元。

之后,腾讯多采取模仿跟随战略,靠着微创新以及 QQ 的流量优势,打败了很多产品。特别是在游戏领域,获得了很大的收益。

改变

2010 年的 3Q 大战,让腾讯陷入了思考,进而转变为开放的战略。对比《腾讯传》和《颠覆者》两本书中的 3Q 大战历史,《颠覆者》一书更显得真实,而《腾讯传》更多的从当时的媒体转述各种信息。

本书涉及 2010 年之后的内容,更多的是公开资料的转述,时间线也不明显,我个人读后感受较小。

感想

运气很重要

腾讯和阿里一样,都在 2000 年互联网泡沫之前拿到了一笔投资,帮助他们渡过了互联网寒冬。

腾讯和阿里一样,在互联网泡沫之后,都迅速找到了一个还不错的赢利模式,虽然不是巨大的收入,但是都还可以比较舒服地养活自己,从而关注更多的机会和发展。

当然,我也毫不否认它们的努力。OICQ 在最初打败别的类 ICQ 软件,阿里在中国供应商项目上迭代地推团队,打败别的竞品,都是靠自己实实在在的努力。

IDG

IDG 在 2000 年的时候投资腾讯 110 万美元,占股 20%,然后在第二年就以 11 倍的回报退出了一大半,之后又在 2003 年全部退出。我估计 IDG 的整个汇报应该也就几十倍。

但是,腾讯现在值 5 千亿美金,IDG 投资的时候,腾讯估值才 550 万美金,翻了接近 1 万倍。如果 IDG 一直持有,那么就是 1 万倍的收益。但是它仅仅挣了一个几十倍收益。

让人遗憾的同时,也让人感叹,并没有谁能够准确地预测未来。

腾讯花了多久探索商业化

从移动梦网到 QQ 秀,腾讯花了 3 年时间,才使得自己有了一个不错的商业化模式。在这其中,不乏有像 QQ 注册收费的昏招。

商业化探索需要时间和耐心,也需要机遇。移动梦网恰逢移动对 SP 业务开发以及国内短信业务爆发。QQ 秀其实是很好地借鉴了韩国公司类似的创新模式。

MSN 的失败

书中介绍了 MSN 与 QQ 竞争失败的故事。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典型的海外企业在国内水土不服的故事。

MSN 的市场部和研发中心分别向不同的人汇报,没有一个人全局统筹中国 MSN 的事情。MSN 中国版只占其 1/5 的工作,微软完全不重视这块业务。但是决策权被美国控制。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离线消息功能,从 2005 年提出,到 2008 年才被批准开发。这在强调快速迭代的互联网行业,无异于自杀式的管理方式。

此处复盘,如果我是微软,提供部分资金,然后把项目独立孵化和决策。引入更多的投资者,或许 MSN 还有挺大的机会。

小结

马化腾是程序员出身,同样是程序员出身的我,看着他的故事就特别有亲切感。我在小马哥身上看到了程序员常见的坚持、努力、内敛的性格。腾讯的企业文化也是最让我感受到开放、自由和平等的。这几年腾讯在投资领域收获颇丰,但这些都还没有体现在财报上,祝腾讯早日突破万亿美金市值。

CATALOG
  1. 1.
  2. 2. 历史
    1. 2.1. 诞生和发展
    2. 2.2. 赢利和上市
    3. 2.3. 改变
  3. 3. 感想
    1. 3.1. 运气很重要
    2. 3.2. IDG
    3. 3.3. 腾讯花了多久探索商业化
    4. 3.4. MSN 的失败
  4. 4.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