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最近发生了两件事情:
1、同事 A 给我说,有一个产品他想迭代,因为那个产品的视觉他觉得不好。而我觉得那视觉还行。于是我就给他说:是不是要做个调研,让用户们评一下?
2、同事 B 给我说,他想把某个产品的视觉迭代一下。我对新的视觉风格不确定,就问了一些人。有一些人说好,有一些人说不好。我问同事 B,要不要做个用研投个票。同事 B 觉得这样不好,因为他认为专业的判断更靠谱。
就决策来看,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判断或感觉,还是相信专家,还是相信一个流程?这引发了我的思考。
二、决策的原则
更多时候,人性是相信自己的感觉的,然后会靠着自己的感觉,来选择性的相信一些信息。
比如我发现,当我对一件事情怀疑的时候,我就会选择性相信自己看到的证据,忽视或者怀疑别的证据。我不会简单地以证据的多少为决策依据,当支持我的观点少的时候,我会觉得“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__”,当支持我的观点多的时候,我会觉得”__应该听取大部分人的观点,减少风险“。
那么,真正好的决策原则是什么?是相信自己的直观,还是相信专家,还是依赖于投票,调研的结论?
我首先觉得,盲目自信是不好的。别人说的信息,应该还是消化吸收进来,对的接受,不对的过滤。
另外,依赖投票和调研数据来做决策是不对的。因为投票和调研都非常容易被问题或者场景或者调研样本影响。依赖这个做决策很多时候都会死很惨。比如历史上的 1985 年可口可乐的换口味事件,依赖于用户盲测,结果最后决策是完全错误的。
桥水基金的创始人 Ray 在公司发明了一种基于置信度的带权重的投票决策机制,但是我觉得这个机制只适用于他们公司,同时这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做不到。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可能最好的决策方式就是:客观。客观是指先把自己的观点放一把,然后把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都放在一起看一看,逐个分析每个观点是否正确。最后分析完了,还是得”相信自己的分析“。
因为这本质上对于一个决策,一个人只能相信自己相信的决策 。对于自己不相信的决策,即使短期妥协,一旦遇到一些相反的信息就会后悔,会坚持不住。
这跟自己没研究透的股票在持续下跌的过程中拿不住是一个道理。这波疫情造成的股市下跌,我发现我最后拿住的股票,都是我坚信会涨回来的,没拿住的,都是不确定能不能涨回来的。
三、决策能力差怎么办
不是每个人都有很好的决策能力。如果一个人最终决策能力低,那可以不决策,把决策过程完全交给自己信得过的人,这也是可以的。
比如在家里,夫妻可以让决策能力强的人拿主意;工作上,可以让决策能力强的人做负责人;在生活上,也可以多咨询身边决策能力强的朋友的意见。决定把决策交给别人,并坚信别人,也是一种决策。
这就类似于买私募基金,就是一种将理财的方案决策交给专家来做的行为。
四、小结
1、决策的时候要理性,客观,不能盲目自信。
2、不要轻信专家,投票,用户调查,历史经验,而应该把这些信息当作参考,从底层自己独立思考。
3、只有自己相信的事情,才能持久。
4、精力有限或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把一些事情的决策交给别人。
就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