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巧的博客

巴菲特的养育之道与 40 次机会法则 - 读《40 次机遇》

字数统计: 2.4k阅读时长: 7 min
2019/01/14

一、序言

《40 次机遇》是巴菲特的孩子霍华德写的一本书,书的主题其实是介绍他如何做慈善,致力于解决全球贫困地区的粮食问题。

有些时候,一本书或者一个演讲,最终打动你的或许只有一两句话。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巴菲特为该书写的序,里面这里面谈到了一些巴菲特的教育理念。

这种理念具体到执行层面,我认为中国的家长不一定完全适用,但是的确有很深的参考价值,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下。

二、让孩子人格独立:你的人生你做主

巴菲特说,他的父亲给他的最大的礼物,就是言传身教地让他明白,父亲关心的是他的个人价值,而不是他所选择的人生道路。所以,他也把同样的礼物传给了他自己的孩子。

巴菲特在序言中这样写道:

他(巴菲特的父亲)直言不讳地告诉我,他对我有无限的信心,我应该大胆追求自己的梦想。

只那之后,我就从别人对我的期望中解脱出来,只想全力以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巴菲特让孩子在人生道路上独立选择的最大案例就是:他所有的三个孩子虽然都很聪明,但是没有一个念完大学。

霍华德为了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走了很多弯路。他读了一段时间大学,然后又放弃了,周游了一圈世界,还是不知道做什么。直到他看到建筑工地,对推土机起了兴趣,然后又经历被骗钱,最后给朋友免费开拖拉机做农活还钱。这个时候他突然发现,他最大的兴趣是当一个农民!

在中国,我能猜到大部分父母如果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放弃大学后,竟然对当一个农民感兴趣会是什么感受。如果我是他爹的话,估计一口老血喷出来。

但是巴菲特为了鼓励孩子的兴趣,真的买了一块农场,然后租给了自己的孩子,除了收取不菲的租金外,还要求额外的 5% 的投资回报,这还是税前。而他的孩子霍华德也真的把农场经营得有模有样,并且他在「播种机学校」活动中,获得了影响他一生的 40 次机遇法则。

霍华德最终把农业发展成了他的事业,并且因为巴菲特的支持,他最终利用自己的知识努力改善非洲的粮食和贫困问题。

我想,这样的人生可能算不上耀眼,但是,这绝对是霍华德自己谱写和实现的人生剧本。

三、让孩子经济独立

其实经济独立了,人格才能独立。

巴菲特曾经公开表示,不会把自己的遗产分给孩子们。在巴菲特的老婆离世之后,巴菲特也确实开始了资产的捐赠工作。最终巴菲特捐了价值几百亿美金的股票捐给了盖茨基金会。

巴菲特说,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亲眼见过一些成功商业人士的孩子娇生惯养,不可一世,而他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也变成那样。

书中讲了很多故事,证明巴菲特非常介意直接给孩子钱,比如当时霍华德想开拖拉机,钱就是借来的。霍华德的汽车,是用连续 3 年不收生日礼物和圣诞节礼物的约定换来的。

给孩子花不完的钱,不如让孩子自己学会如何挣钱。因为毕竟你的钱再多,也不可能供给你的子子孙孙。而断绝自己孩子挣钱的能力,很可能也断绝了自己孙子挣钱的能力。父母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一个只会花钱的孩子,他自己生的孩子也好不到哪儿去。

四、给孩子足够的生活保障

这就是我文章最初说的,中国家长不一定适用的问题。巴菲特能够坚持让孩子人格和经济独立,是因为他还是在孩子独立之前,提供了充足的生活、教育、医疗、旅游经费。

按照马斯洛理论,孩子的生活和医疗充足,满足了基本的需求问题,才可以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巴菲特在书中也提到,很多非洲人民,一生下来就注定无法选择自己的人生,因为他们还在为基本的生存问题苦恼,他们能活下来就不错了,为了食物,他们只能放弃其他的东西,包括教育。

巴菲特还为孩子提供了充足的教育经费和游学经费,中国有一句古话,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个人的见识,就是通过读书和游学来实现的。霍华德要读什么书,巴菲特从来不会在资金上限制。另外霍华德有机会在年轻的时候去大量的国家,接触不同的文化,价值观,这些资金也是巴菲特提供的。

其实在中国要做到这一点,还不太容易。单单是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以及成年之后基本的居住条件,可能就需要花费一个家庭大部分的积蓄。

虽然贷款了几百万,但是如果没有我和我老婆父母的支持,我们连在北京买房的首付款都付不起。因此,我们对于下一代的养育压力更大。我周围很多家庭,为了学区房承担了巨额的债务。

中国的大部分家庭,还停留在为孩子提供基本生活、教育、医疗保障。至于国外游学的机会,可能还是停留在中产以上的家庭才能做到。

五、中国的现状

中国还在争抢教育资源的阶段,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在中国只有 50% 左右的人能够进入高中,又只有 50% 左右的高中生能够考入大学,而整个社会阶层和收入水平是通过学历来划分的。

这使得中国家庭还在为孩子未来健康生存的安全感焦虑,因为如果学习不好,未来可能就无法经济独立,更别说人格独立了。

未来中国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教育资源,保证每一个公民愿意的话,都可以进入到大学受教育,并且还需要适当减少学历带来的社会阶层收入差距,使当蓝领和白领的收入差别不大(我知道在很多发达国家是这样),可能这样才能达到巴菲特所追求的每一个人追求自己的个性化发展。

这条路还需要走很久,不过我已经看到一些变革出现,比如国家会尽量弱化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希望教育资源不要过于集中在某些名校。又比如限制校外机构搞超前学习。这其实都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能够享受公平的教育环境。

六、40 次机遇法则

最后说说作者在书名中提到的 40 次机遇法则。

霍华德之前认为,每年的耕种就是一个重复,每次耕种的过程有什么错误或者大自然的挑战,第二年又可以重来。但是他在播种机学校的活动中,改变了这样的人生观。

因为大部分农民,从开始第一次爬上父亲的拖拉机,到将土地传给下一代,如果身体健康,其实只有 40 次机遇来种植庄稼。而这 40 次机遇,还有好多次是要用来交学费学习的,因为对于一个新的农民来说,他很难不犯错误。

如果一个农民对于自己播种的技能不上心提高,那么 40 次的机遇会很快用光。

而人生也是这样,其实虽然说人的寿命在提高,大部分人身体健壮的工作年龄也就是 40 年。如果你 7 岁读小学一年级,本科毕业开始工作,那么工作 40 年就已经到 62 岁了。

所以你看,你每年的自我提升如果不够快的话,40 次的机会其实并不算多。比如拿我来说,我已经用掉 10 次了。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坚持每年读书,写读书笔记,到年底的时候翻翻这些笔记,才觉得踏实。

七、小结

巴菲特养育孩子追求其人格独立和经济独立。

40 次机遇法则告诉我们,人的一生其实非常短暂,人仅有 40 次的机会来进步。

希望大家都能用好自己的 40 次机会,也希望自己用好剩下 30 次,就酱。

CATALOG
  1. 1. 一、序言
  2. 2. 二、让孩子人格独立:你的人生你做主
  3. 3. 三、让孩子经济独立
  4. 4. 四、给孩子足够的生活保障
  5. 5. 五、中国的现状
  6. 6. 六、40 次机遇法则
  7. 7. 七、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