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品牌形象与管理者的品牌形象
在过去,企业总是希望将企业品牌形象与企业的管理者的品牌形象区分开,因为一个长久的百年老店可能经历多次管理者的变更。IBM 就是一个例子,我们不记得 IBM 的 CEO,但是 IBM 在企业服务方面高质量的品牌形象还是深入人心的。
传统的企业这么做无可厚非,因为他们不希望企业的管理者由于健康或别的原因,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在传统企业盈利模式和管理方式稳定的时期,聘用一个 “职业经理人” 一样的 CEO,对于企业来说风险也不大。
但是,现在的企业发展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过去。
年轻公司的快速崛起
2005 年: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分别是通用电气,美孚石油,微软,花旗,沃尔玛,BP 能源,辉瑞,美洲银行,强生,汇丰银行。
到了 2015 年,全球市值前十公司:苹果,谷歌,微软,伯克希尔,美孚石油,亚马逊,Facebook,通用电气,强生,富国银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像 Facebook 这类公司的快速崛起。
Facebook 2004 年成立,淘宝 2003 年成立,这些公司都花了不到 10 年的时间,就成为了估值上千亿美金的公司。飞速的发展速度,使得大家不再担心企业创始人的个人魅力与企业的品牌形象融合在一起。
而且,企业管理者的个人魅力和企业本身的品牌形象其实是有相互影响的叠加作用,当企业管理者在公众中具有光环效应时,对企业品牌本身也是一种无形的帮助。在现在的中国公司中,各种企业的创始人都会注意使用个人的魅力或人格,来给自己的公司产品宣传背书。
比如锤子手机的罗永浩,360 的周鸿祎,小米的雷军,乐视的贾跃亭。对于他们来说,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能够有一个核心的 “代言人”,是更加利于产品宣传的。这个趋势也就是近年来才开始盛行,反观老牌的中国公司 BAT 以及门户网站网易搜狐新浪,他们的创始人都要低调得多。也就是说,创新型企业的快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创业公司采用这样的策略。
情感化认知
从用户认知方面,一个具象化的人格形象,是更加有利于消费者对于企业产生认知,并且生成情感联系的。大家对于罗永浩的认知是一个理想主义者,那么就可能会为 “情怀” 买单。很多消费者的消费都是 “非理性” 的,一款产品所传达出来的任何情感(例如环保,坚持不懈,创新精神,极客精神)都会吸引到消费者,让他们购买产品而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情感。
人格化的企业形象,会更加利于情感联系的建立。传统企业会选择明星代言的方式来做这方面的事情,但是明星可能会过气或者有负面新闻,都会对企业带来影响。一家新成立的创业公司请明星代言需要付出巨大成本,从性价比来说,让公司创始人给公司 “代言” 会更加经济和有效。所以我们甚至看到了聚美优品的陈欧为自己产品 “代言” 的营销方案。
人格化的新公司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创业公司的创始人会更加注意使用社交媒体来树立个人品牌,然后利用个人品牌为自己的产品带来竞争力。今年正好是自媒体爆发的元年,我们看到了更多个人在垂直领域创业的故事,罗振宇,文怡,凯叔,崔玉涛,他们的公司都发展得很快。
所以我相信,在未来的企业中,创始人的个人品牌会被进一步强化,而那些拥有个人品牌的创业者,除了在竞争中占据巨大的品牌宣传优势外,也能在消费者的心智中建立起一个「人格化」的公司形象。
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