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巧的博客

和时间做朋友 - 读《奇特的一生》

字数统计: 4k阅读时长: 13 min
2016/02/16

引言

一切都不是我们的,而是别人的,只有时间是我们自己的财产。造物主交给我们,归我们所有的,只有这个不断流逝的、不稳定的东西。就连这个东西,谁只要愿意,都可以把它从我们手里剥夺走。

—— 古罗马哲学家:赛纳卡

今天要介绍的是 《奇特的一生》 这是一本关于时间的书,春节期间看到池建强在微信读书中推荐,于是就一口气读完了。该书讲述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将自己的一生用时间来计划,通过分析柳比歇夫「时间统计法」,作者认为这是让他生活得更好的秘密。

以下是我的读书感受。

和时间做朋友

今年罗振宇的新年跨年演讲主题叫:「时间的朋友 2015」,听着名字就很酷,而李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做朋友》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看吧,大家都喜欢谈时间。时间,是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有的东西,但却又是最昂贵的东西。

为了节约时间,我们发明了汽车、火车、飞机代替了马车。我们发明了电活代替了电信。我们发明了电梯代替了楼梯。我们每天使用的微信,也代替了以前的短信。一切的发明,都为我们省下了大量时间,但是奇怪的是,我们越来越感到时间不够用。

你有这样的感受吗?晚上在电脑或手机面前看电影或者是刷微博,稍微不留神,就到了零晨 12 点了。但是我还记得小时候,家里偶尔会停电,那个时候点一盏蜡烛,大家围在蜡烛前面聊天,感觉聊了好久好久,来电后一看,才过了不到半个小时。

时间就是这样一个顽皮的小孩,当你认真看他的时候,他会像蜗牛一样慢慢地一秒一秒往前爬;当你忘记他的时候,他就会飞奔起来,等你发现的时候,你才发现人生在世,几十个年头也就一眨眼的功夫。

当今世界被移动互联网颠覆着,但时间的分配几乎同两千年以前的时代一模一样:「我们一生的时间,大部分用于错误及种种恶行;很大一部分虚抛浪掷,无所事事。我们整个一生,几乎都没有用来干应当干的事。」

今年我三十二岁了,有些时候会感觉很恐怖,搞互联网这个行业,有些时候晚上难免加班,熬夜之后身体明显会很不舒服,要过好几天才能缓过来,而以前大学在学校宿舍,打 Dota(一种多人联机对战游戏)玩到零晨 2,3 点也不觉得困。我希望我的「奔四」的这些年头,能够更有效,更有价值地度过。

所以,我们需要和时间做朋友,因为我们不希望一辈子就像眨眼一样就过去,而我们完全不记得曾经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过什么。

时间统计法

《奇特的一生》 在介绍了柳比歇夫的大量评价和成就之后,在第七章介绍了「时间统计法」。「时间统计法」实在太简单了,其实就是每做一件事情,记录下它花费的时间。然后,每周、每月、每年汇总和分类,看自己的时间是如何用掉的。

在时间统计法之上,本书也提出了一些注意细节,我总结如下。

应该统计纯时间

本书强调时间统计法应该计算纯时间:

“工作中的任何间歇,我都要刨除。我计算的是纯时间,” 柳比歇夫写道,“纯时间要比毛时间少得多。所谓毛时间,就是你花在这项工作上的时间。”

常常有人说,他们一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这样的人可能是有的。可是拿纯时间来说,我一天干不了那么多。我做学术工作的时间,最高纪录是 11 小时 30 分。

有七八个小时的纯工作时间,我就心满意足了。我最高纪录的一个月是 1937 年 7 月,我一个月工作了 316 小时,每日平均纯工作时间是 7 小时。如果把纯时间折算成毛时间,应该增加 25% 到 30%。我逐渐改进我的统计,最后形成了我现在使用的方法。

学会利用碎片时间

书中把碎片时间称作「时间下脚料」:

他只是想方设法利用每一分钟,利用任何所谓的 “时间下脚料”:乘电车、坐火车、开会、排队……
还是在克里米亚,他已经注意到边走路边打毛衣的希腊女人。
每一次散步,他都用来捕捉昆虫。在那些废话连篇的会议上,他演算习题。

学会集中注意力

应当学会不受周围环境的干扰,用在工作上的 3 个小时应当是真正做工作的 3 个小时,不想不相干的事,不听同事的谈话,不听铃声和笑声,也不听收音机……

在这方面,我推荐大家使用番茄工作法,非常有效。

学会总结

任何的学习活动,都应该最终有总结,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的有价值的学习。我面试 iOS 开发的时候,喜欢问他们最近看了什么书,让他们讲一个最近看的「印象最深刻」的知识。大多数人都能回答出书名,但是想不起来书中讲了什么。

如果你看了一本书,但最终全部忘掉了,那就相当于没看。哦不对,应该更糟糕,因为你不但什么都没记住,还浪费了时间。

柳比歇夫有种罕见的才能——随便哪本书的作者,凡有独特的见解,他都极善于汲取。有的书,一张纸就够;某些大部头书,需要几张纸来归纳。它们的精华同它们的厚度怎么也不相称:大量的插图、表格、附页、书皮。

不要说没有时间

人们常说,太忙了,没有时间做某某事。其实这是一个借口。如果你自己尝试做一下时间统计的话,你就会发现时间大把大把的有,只需要你有执行力。

而且,大部分情况下,稀缺的资源才会被珍惜。如果让你把工作辞掉,把时间留出来专门做一件事,你反倒很可能做不好。

书中是这么说的:

我想以我的一个朋友来作为反面的例子。他曾经是一个很不错的科学家,后来又担任过一个很大的研究所的所长。马上我又想起我熟悉的一个作家类似的遭遇,随即又联想起另一个作家。职务确实剥夺了他们很多的时间,而且妨碍他们开展工作。但久而久之他们就习惯了这些客观情况的制约。
他们都幻想能摆脱,并经常说,到了那个时候,他们就要大干自己心爱的工作了,因为陷于各种繁杂应酬活动是很难写出书来,更不可能从事科学研究。
他们终于摆脱出来了。每个人都盼到了这么一天。但很快发现,他们谁也不能工作了。

我们是机器人吗

书中的柳比歇夫严格记录了几十年自己的时间花费,让人看起来像机器人一样。我们是机器吗?我们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生活弄得像机器一样严格而呆板?

对此,我的体会是,人生很多时候,需要我们把自己当做机器一样,执行自己预先的规划。比如对于我个人来说,坚持写微信公众号文章这件事情,到底有多大的意义?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放弃一件事情非常容易,但坚持做一件事情,很可能会收获巨大。所以,这个名为「iOS 开发」的公众号我一写就是三年。有些时候不知道写些什么 iOS 开发的东西,我就写读书笔记,创业感悟。

现在我从技术转管理了,在时间计划上,我的领导常圳建议我把主动工作时间「例行化」。「例行化」是指每天抽出固定的时间来做固定事情,这些固定的事情包括:看产品数据、看用户反馈,看原始数据等,你觉得这些事情会有趣吗?其实不怎么有趣,但是这些事情对我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在这些事情上,我需要把自己变成「机器人」,不带有任何情绪地、认真地把它做好。

对于写书也是一样,我在写《iOS 开发进阶》的时候,刚开始兴奋,周末可以写一整天,然后就慢慢变得烦躁而疲倦了。我可以找相当多的借口放弃:创业太累、时间不够、稿费太少 …… 但是,我还是把自己当机器人一样,按照之前计划的章节安排,一章一章写。

我们不是机器人,但是我们内心足够强大,才能使得自己像机器人一样。

这其实也代表着心智的成熟。

一万小时定理

《异类》一书中揭示了成功的秘密:大量不管天赋多么高的人,都是经过 10000 小时的训练,才成为专家的。不管是钢琴家(书中以 6 岁就开始作曲的莫扎特为例),还是程序员(书中以 Java 语言的作者乔伊和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为例),他们都是由于环境的优势,早早地完成了 10000 小时训练,才成为人们眼中的天才的。

而本书 《奇特的一生》 中介绍的时间统计法,其实就是一种实际可操作的「一万小时定理实践手册」。

通过对未来五年的规划,然后定出每年的年度目标,然后进一步进行拆解成月度目标,再结合时间统计法来计划每天的工作,并且检查自己工作完成情况,我们就会惊喜地发现,按这个进度我们很可能达成目标。

当然,《奇特的一生》 中讲了另外一种情况:主人公柳比歇夫通过时间统计法,最终发现自己在 72 岁设立的写作目标并不实际,所以他最终调整了写作的内容,放弃了一部分章节,使得书稿能够最终完成。但这何尝不是一种合理的调整,他避免了柳比歇夫临死前才发现时间不够,后悔莫及的情况。

Scrum 的计划和回顾

看完了时间统计法,突然发现这个方法其实和 Scrum 有着非常惊人的相似度:

  • 制定长远目标,对应 Scrum 的 Milestone 的概念。
  • 制定年度、月度目标,对应 Scrum 的每一个 Sprint。
  • 每天的工作计划和时间统计,对应 Scrum 的每日站会。
  • 定期的时间统计总结,对应 Scrum 的燃尽图和回顾会议。
  • 短期和长期目标的达成,对应 Scrum 的评审会议。

时间统计法以及它的一些指导思想,其实就类似一个人生的 Scrum 规则。

Scrum 强调组织的透明、检验和适应。时间统计法强调对自己的透明、检验和适应:

  • 对自己的透明,是指用时间统计法,了解自己的时间花费到底在哪里。
  • 对自己检验,是指看自己长远目标的完成进度是否理想。
  • 对自己的适应,是指定期总结自己的时间花费,看是否有改进的空间。

类的自省与人的自我回顾

现代的高级语言,类和对象都会有「自省」的能力。自省是说,这个对象在运行时,能够了解自己。比如 Java 语言,可以通过反射,了解自己的类名、成员变量和成员函数。C++ 语言可以通过 RTTI 达到同样的效果。而我们熟悉的 Objective-C 的 Runtime 也非常强大,不但可以了解自己,还可以动态修改类的成员函数实现。

我之所以认为 Swift 语言还不完善,也是因为 Swift 语言在这方面的能力还比较弱,我感觉苹果在未来的版本中一定会增加这方面的特性。

「自省」的能力代表着一系列高级的编程技巧,Java 可以通过反射做到 IOC(反转控制),Objective-C 可以做到动态打补丁。而人呢,如果能够做到自我的回顾、总结和调整,那么也就能不断进步了。

《奇特的一生》 中的时间统计法是一种特别简单可操作的方法,使你具备「自省」的能力。

不要崇拜天才

作者在书中这么说:「我之所以对柳比歇夫产生兴趣,正由于他不是天才,因为天才是无法分析的,好在天才也不用去研究。天才只适合于让大家来赞美。」

这个世界基本上没有天才,我们也不需要崇拜天才,大部分成功的人都和你我一样,学习那些优秀的人做得好的地方,努力让自己提高一些。不要和天才比,要和自己比,这种价值观是我喜欢并坚持的。

目标之外:不要成为「时间的奴隶」

很难有一种理论体系能够解释所有现象,牛顿的物理学三大定理那么牛逼,也只能在宏观世界中适用。时间统计法也是一样,我们不能指望它解决我们所有的问题。

更进一步地,我们不能让我们成为「时间的奴隶」。这个世界并不是所有事情都能用时间来衡量价值,所以我们不能只关注长远目标,忘记了留意身边那些美好的瞬间。

所以,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在你还没有学会好好利用时间的时候,你应该尝试用时间统计法来改进自己的时间规划;当你已经有很好的时间规划的时候,或许留一些随意时间,反倒是好的。

本书的主人公柳比歇夫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虽然是一个坚持做了几十年时间统计法的「强迫症患者」,但是他同样会花大量的时间回复书信,很多书信仅仅是向他求教一些专业知识。他从长远规划中安排出了这些时间,来帮助那些素不相识的朋友,这让我感受到了他的可爱。

总结

这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讲了一个看起来细毫没有技术含量的生活方式:时间统计。但是,它让主人公柳比歇夫获得了人生的快乐和成就,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够找到这样的快乐和成就。

愿大家猴年大吉!

CATALOG
  1. 1. 引言
  2. 2. 和时间做朋友
  3. 3. 时间统计法
    1. 3.1. 应该统计纯时间
    2. 3.2. 学会利用碎片时间
    3. 3.3. 学会集中注意力
    4. 3.4. 学会总结
    5. 3.5. 不要说没有时间
  4. 4. 我们是机器人吗
  5. 5. 一万小时定理
  6. 6. Scrum 的计划和回顾
  7. 7. 类的自省与人的自我回顾
  8. 8. 不要崇拜天才
  9. 9. 目标之外:不要成为「时间的奴隶」
  10. 10. 总结